作者: 尹承森 来源: 牡丹晚报 发表时间: 2021-08-13 11:18
□尹承森
单县,古称单父,在如今的湖西公园内有一高台,据说是孔子高足宓子贱做单父宰时,经常登台抚琴的地方,后人称之为琴台。单父被他治理得民风醇正,物阜年丰,因此被史学家赞为“鸣琴而治”。如今,在先哲们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的琴台脚下,又演奏出了一曲曲闪耀着时代光芒响彻云霄的欢歌。奏响这些乐曲主旋律的就是年逾花甲的单县文化馆原馆长、共产党员荣世生。
谈到荣世生,了解内情的人都知道,他为文化艺术事业拼搏了近50年,从1972年踏入艺术殿堂至今,可以说他为此贡献出了全部青春年华、聪明才智。俗话说:“一分耕耘,一分收获”,正因为他刻苦钻研、勤学苦练,因而具有较高的乐理研究、创作和演奏造诣,并在文艺活动的组织演练、文化艺术的传播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。他于1984年8月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,之后担任文化馆支部书记、馆长,成为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,中国传统音乐学会会员,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会员,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会员、菏泽市音乐家协会理事,单县音乐家协会主席。而今,他退休不褪色,仍然辛勤耕耘在文学艺术的田园。
竭诚尽职,创造辉煌
荣世生自1979年到单县工作以来,先后担任文化局文艺干事,文化馆副馆长、馆长、党支部书记等职务,他无论在哪个岗位上,都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,以歌颂祖国、歌颂党,服务经济建设为主旋律,并作为创作宗旨和方向,创造了一流的工作业绩。
荣世生具有较高的音乐理论造诣,在音乐研究与创作、乐器演奏与教学等方面成绩卓著。他先后发表论文20多篇。有20多件作品、论文在国家级书刊(台)发表或播映;50多件作品在省、市报刊(台)发表,并获得各种奖励30多项,如音乐专著《黄河故道的风》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,收录了其创作的歌曲60余首、器乐曲11首,音乐研究、群众文化等论文12篇,体现了浓郁的民族风格与时代精神,具有鲜明地方特色,先后获市精品工程奖和省艺术科学成果奖;论文《论我国传统的三种七声音阶形式》,发表于国家级核心期刊《中国音乐学》,获山东省艺术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。他作为中国传统音乐学会会员,曾三次参加中国传统音乐学会全国学术会议并发表论文。
荣世生对歌曲创作孜孜以求,多年来共谱写歌曲200多首,在全国产生了较好的影响。如歌曲《旗帜颂》《赤子的声音》,在中国大众音乐协会举办的“感动中国2008全国第二届新创歌曲大赛”中获三等奖和山东省群文创作三等奖;歌曲《选村官》获市委宣传部、市文化局组织的大型文艺调演创作一等奖。为了配合党的西部大开发政策,他还创作了《西部向往》《西部放歌》等歌曲,并与《山东人》等五首歌曲,获得菏泽市委宣传部颁发的精品工程奖。
荣世生还创作了一些歌颂家乡、赞美故土的歌曲,如《牡丹乡,我可爱的家乡》在牡丹花开季节作为省电台专题节目两次播放,后被中国广电出版社出版的《希望的田野》歌曲集采用;歌曲《黄河拐弯的地方》获省文化厅“全国群星奖山东选拔赛”歌曲创作三等奖;《单县之恋》《黄河故道家乡的河》《难忘的故乡》等歌曲,歌颂了单县的历史地理文化与风土人情,并在市、县电视台播出;歌曲《浮龙湖啊真是美》歌颂了改革开放后的新面貌、浮龙湖的美景和悠久的历史文化,多次在各种大型演艺活动中演唱,并在互联网传播。荣世生创作的二胡独奏《黄河故道换新颜》获省文化厅创作二等奖;单簧管独奏《春游》获市文化局群文创作一等奖,与唢呐独奏《春满鲁西南》均在市文艺汇演中获奖,受到广大人民群众和文艺爱好者好评。
荣世生长期从事群众文化工作,获得众多奖项实属不易,在每一块锦旗镜匾、奖状杯牌、荣誉证书的背后,他不知洒下多少辛勤的汗水。同事们都知道,在繁忙的工作之余,他经常加班加点,挤时间从事音乐创作与研究,数十年如一日,潜心钻研,呕心沥血,把节假日星期天等空闲时间全部用到了学习和创作上
功夫不负有心人,荣世生的辛勤耕耘获得了文化艺术园地的丰硕成果,得到了多种荣誉:他入选国家文化部专家人才库;省文化厅文化艺术专家库首批专家;获“省百佳书香人家”称号;山东省少儿文艺先进工作者;市、县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;全市文化工作先进个人;全市宣传系统优秀文艺工作者;全市模范党员文艺工作者;入选全市“中青年文艺人才百人工程”。
组织演出,成绩斐然
荣世生始终把组织文艺演出,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任务。为配合党的中心工作,他亲自组织了500多场次大、中型文化宣传活动,极大地活跃了当地人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。
每逢元旦、春节、中秋等重大节日,对别人来说是全家团聚的美好日子,但对荣世生来说却比平时更加繁忙,甚至连探亲访友的时间也挤不出,没时间过问家事。最让他遗憾的是,在父亲患病输液期间,为了筹办县公安系统的文艺节目,没有陪护在老人身边,以致老人离开人世前也没能见他一面。每当想起这段往事,他总感到十分内疚。
每逢重要节日,他都要配合上级有关部门组织文化活动,从节目策划、排练、彩排到演出,每一个环节他都具体指导,付出了辛勤的汗水。
为了给广大农村群众送去精神文化食粮和温暖,作为县级拔尖人才,他多次协助县委组织部组成“拔尖人才义演义诊团”,深入农村,带领文艺小分队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,每到一地,他总是到五保户、敬老院慰问演出,老人们都非常感动。近几年,荣世生又组织了“单县音协圆梦艺术团”,长期坚持活动,组织歌手、乐手,为机关、学校、工厂、农村和社区老年人义务演出。由于工作出色,他被省委宣传部表彰为“送文化下乡先进个人”。
2020年初,武汉出现新冠肺炎疫情,全国医疗卫生战线医务人员奋不顾身奔赴抗疫第一线,他们的动人故事和献身精神深深地感染了荣世生。他昼夜奋战,在最短的时间内,谱写了歌曲《赞歌献给最可爱的人》和歌曲《众志成城、捍卫生命》,以上两首歌曲在省文联、音协和山东人民广播电台举办的爱心歌曲展播中获优秀作品奖。
民间采风,保护非遗
近几年来,荣世生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与申报工作,协助文化主管部门对当地民间文化遗产进行了搜集、整理和研究。在撰写文本、申报名录等方面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,取得了显著成绩。
“山东落子”第19代传承人张元秀是河南虞城县人,她的师爷孙教君、师父段永连都是单县人。流传于鲁南、鲁西南及周边地区的“山东落子”在单县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,为了挖掘这一民间艺术,他把张元秀表演的曲目录音,再将口耳相传的落子整理成通用的乐谱,他对唱腔中的每个音符、音阶、节奏都反复揣摩,反复推敲。在荣世生的积极推荐下,“山东落子”“张集唢呐”等民间艺术,被中央电视台录制,并在第七套农村节目中播出。经过系统研究,他撰写了论文《山东落子音乐》,发表于山东艺术学院编辑的《山东地方曲艺集》,并被《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·传统音乐卷》收录。
菏泽、单县是著名的“唢呐之乡”,是传统鼓吹乐中的瑰宝,为了深入研究,他的足迹踏遍了单县的角角落落,对民间鼓吹乐进行实地采访、调查。不管什么情况,只要有唢呐班,他就如条件反射般跑过去了解情况,录音、做记录。一段时间下来,他认识了全县几乎所有的唢呐班。荣世生听说浮岗集镇大王庄行政村徐垓庄有位老艺人徐广爱,唢呐技法高超,荣世生就“三顾茅庐”,多次去找他,与老艺人交朋友,虚心向他学习,还带着录音设备,请老艺人吹奏。荣世生对传统文化保护的执着,让徐广爱十分感动,于是毫无保留、如数家珍般“兜”出了他的唢呐技艺。
鉴于对非遗重要性、必要性的认识,荣世生撰写了《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,为弘扬中华文化做出贡献》的论文,被收入《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文集》。他积极参与非遗保护与申报工作,在长期深入民间进行调查、采访、录音的基础上,为我市的民间艺术《鲁西南鼓吹乐》《山东落子》《山东渔鼓》等项目撰写了项目文本和专题片解说词等材料,制作了项目分布图、电子文本等,经过单县政府的积极申报,单县获得国家级民间文艺“唢呐之乡”荣誉称号;《山东落子》和《单县县鼓吹乐》先后被批准为省级和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,为我市的民间文化保护工作作出了贡献。他还为传统戏曲《四平调》、曲艺《花鼓丁香》《山东琴书》《山东大鼓》等非遗保护做了大量工作,有5篇文稿入选《菏泽非物质文化遗产精粹》一书。通过申报,单县获得非遗国家级名录2项、省级名录3项、市级名录8项。
为了传播民间技艺,展示非遗项目,荣世生参与策划组织了“单县农民艺术节”,他和音协的专业人员,冒着初冬的风寒,露天演出,担任评委,保证了活动的圆满成功。荣世生策划组织唢呐比赛4届、庆元宵唢呐演奏会6届,创作了鲁西南鼓吹乐《迎亲》。近日,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,他在县文化中心广场举办鲁西南鼓吹乐演奏会,宣传了单县的地方文化,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。
鉴于荣世生在非遗方面的突出贡献,他被评为“菏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个人”和“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个人”。
夕阳花红映天际,风采依旧情更浓。荣世生并未因退休而离开神圣的文化宣传岗位,作为共产党员,他在继续为人民群众发热发光,以实际行动为党的旗帜增光添彩。正如人们所赞扬的那样:
以毕生精力谱神州新曲,
倾一腔热血奏华夏欢歌。